凌晨,张阿姨又一次在客厅里来回踱步,患有阿尔茨海默症的她总在深夜惊醒,把冰箱里的剩菜摆满餐桌,对着空气念叨要给女儿准备便当。
「叮铃铃——」
直到安装在卧室床头的睡眠检测仪到异常情况,拨号给了女儿,女儿在电话里温柔地安抚着母亲,哄着母亲去卧室睡觉,她马上就回家了。
那天之后,张阿姨依旧会对着床头的设备嘀咕:“这玩意费钱。”
却在老姐妹上门时,装作不经意地展示:“女儿买的,非说能测心跳,老陈你心脏不好,让你儿子也弄一个?”
国家统计局官方网站发布《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》,截至2024年底,我国16-59岁人口85798万人,占全国人口的比重为60.9%;60岁及以上人口已达31031万人,占全国人口的22.0%,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22023万人,占全国人口的15.6%。
研究数据显示,近75% 的老年人群至少有一种慢性病,而1/5的老年人有三种及以上的慢性病,带病养老、多病共存的状况同时存在,老年慢性病所致的生活质量和疾病负担难以忽视。
前不久刚结束的2025年全国两会上,养老话题也成为代表、委员们竞相讨论的热点话题之一,其中,照护成本高、安全隐患频发、服务供需不匹配成为高频出现的词汇。
这些关键词,正是老龄化社会来临时,全社会养老普遍问题的集中体现。据调查显示,当前的养老市场处于“9073”格局之下,即90%居家养老、7%社区养老、3%机构养老。
这一格局,是基于观念习俗、养老成本等因素综合考量的结果。居家养老有着生活方式自主、个人空间保留,以及代际互动与传承等其他方式无法比拟的优势,从而成为养老方式的首选。
然而,居家养老也面临着诸多问题,子女可能因工作等原因无法时刻陪伴在老人身边,老人的健康安全难以得到实时保障。
“比起每天视频查岗,这种无声的守护更让人安心。”
远在北京工作的小王在父母床头装了睡眠检测仪,这个手机大小的设备便能默默检测老人的心率、呼吸、离床等情况,既不会侵犯隐私,也不会打扰到老人的正常生活。
独居的王奶奶曾因血糖过低,不小心在浴室摔倒过,当时便是安装在浴室的跌倒检测仪检测到老人跌倒,及时告警,通知了家属,王奶奶被第一时间送往医院治疗。
在科技与人文交织的时代,智慧养老系统正在重塑传统孝道,让物理距离不再是孝心传递的障碍,让技术隐形在生活的各个生活场景中,避免了摄像头带来的隐私焦虑,无声地守护老人的每一天。
智慧养老系统围绕“老人安全+健康”双核心,构建紧急救助、无感体测、居家安全三大子系统,覆盖卧室、浴室、厨房等高频生活场景,通过无感化监测+AI主动干预,实现从“被动响应”到“主动防护”的升级,无感护航老年生活。
1、紧急救助系统:生命通道“零延迟”
AI语音呼救:精准识别“救命”等关键词,自动触发告警,同步推送信息至紧急联系人;
一键报警装置:便携式按钮设计,支持随身佩戴,长按即可发出求救信号。
2、无感体测系统:健康风险早发现
毫米波体征监测:实时追踪心率、呼吸频率、异常波动(如跌倒)秒级预警;
慢病风险预警:结合AI算法分析(如夜间频繁起床、睡眠状态等),预防低血糖、心脑血管等疾病发作风险。
3、居家安全系统:安全隐患智能告警
多传感器融合监测:烟雾/燃气传感器防火灾,水浸传感器防漏水,风险秒级告警;
远程看护功能:家属通过手机APP可查看设备状态,接收弹窗预警。
卧室、客厅、浴室、厨房、院子等高频活动区域;
全天候无感守护,无需穿戴设备,隐私零打扰。